“文化大叔”活跃乡村“唱大戏”
本报驻河南记者张莹莹
乡村振兴正当时,“文化大叔”唱大戏。201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组建成立了“文化大叔”志愿服务团队,将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和应用型技能人才,包括文艺骨干、文化合作社社长、非遗传承人、返乡乡贤、乡村能人等在内的“60后”“70后”大叔聚拢起来,在忙碌耕作的田埂上唱出“大戏”。
如今,“文化大叔”志愿服务团队已成为平顶山市乡村的新名片,其有温度、接地气、显特色,让乡村文化更加繁荣,更富有生命力。
“文化大叔”成为生力军
连日来,“文化大叔”志愿者辗转平顶山市多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支持下,他们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宣讲内容丰富的星火宣讲团队,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和工作实际开展多层次、常态化的宣讲活动,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走心、走深、走实。
这只是“文化大叔”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自组建以来,平顶山市的“文化大叔”们扎根百姓生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实现农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赋能乡村振兴。
他们根据当地文化特色、村情社情,开展乡村文化合作社、乡村“村晚”、文化志愿乡村行等系列品牌活动,组建各类基层文艺团队,培育挖掘文艺资源,通过文化走亲、交流等形式,提升志愿服务效能,结合基层文化需求,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演出、阅读等文化活动。
他们通过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元素,推动了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培育有产业支撑、有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品牌,“文化合作社”、乡村“村晚”、“魔术之乡”大黄村、“一鸣书居”农家书屋民宿等品牌已成为平顶山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此外,团队服务聚焦文化双创,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用文化助推三产融合。
四种模式全方位融入乡村振兴
“‘文化大叔’志愿活动打造了文化能人带动模式、非遗工匠赋能产业发展模式、返乡创业重塑农耕文化模式、新农人振兴数字新农村模式4种模式。”平顶山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潘峰介绍,4种模式全方位融入平顶山市乡村振兴各个环节,激活了乡村文化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发展。
才艺大叔改变乡村面貌。“文化大叔”志愿团队扎根基层,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他们在村里举办快板、葫芦丝、足球、舞蹈、广场舞等培训辅导及支教、演出等活动达110场(次),受益群众20万人次;组织村民创作了50多个充满乡情、乡音、乡味的文艺作品,举办乡村“村晚”、节庆演出,开设文化课堂等,共计230场(次)。
非遗工匠大叔助推产业发展。“文化大叔”、宝丰县清凉寺村王学锋等一批汝瓷传承人,让文化优势变经济优势,整合周边多家汝窑企业、作坊等,通过互帮互学,辅导培训,已破解汝瓷技术难题10多项,为汝瓷企业协调解决20多个问题,实现年产汝瓷45万件(套),产值超过亿元,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
返乡创业大叔重塑农耕文化。“文化大叔”、返乡创业的黄普磊投入80多万元,将郏县广阔天地乡邱庄村老宅改建成“一鸣书居”公益图书馆,融合了读书、茶叙、民宿、餐饮等多项功能,打造了“民宿搭台、文化唱戏”农家书屋新模式,全省共开设民宿18家,以现代方式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体验,让农耕文化“活”起来。
新农人大叔振兴数字新农村。在“文化大叔”、宝丰县赵庄乡大黄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的带动下,“魔术之乡”宝丰县大黄村把传统魔术演艺与中国制造和商品销售相融合,促进魔术文化产业链转型发展,依托电商平台、发展直播带货,开启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模式。
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据介绍,2019年以来,“文化大叔”志愿服务团队共开展服务500次,参与志愿者共4000人次,服务对象110万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2000小时;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品牌建设,全市建成文化合作社78个,组建文化团队122支、社员4565名,开展活动达280余场;连续两年乡村“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6场,观看人数超1000万。
“文化大叔”的付出得到了肯定。2021年,马豹子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叔”周莹贤、黄普磊分别当选“中国乡村文化能人”;“文化大叔”王巍荣获2020年度全国百佳最美志愿者称号。
微光如炬,亦能燎原。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文化大叔’志愿服务团队将进一步创新文化供给和服务方式,壮大志愿服务事业,培育新时代乡土文化,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书写文明温暖篇章。”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